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小米總監的工班日記 (8)12/27/2012


星期四。文化實踐的教與學。

不能再野放,今天工頭要回復教授身份,乖乖回教室上一整天的課。還好,都是學生分享和討論,不用努力備課。工地主任克緯和其他小米力也一起回到「馴化的」的教室,只有嘉陞跟著阿公做工。無私偉大的阿公幾乎是「包工」,什麼都要做,又要教,我們給不起阿公高規格的禮遇和材料,讓阿公勞心勞力,真的很辛苦。

今天我的工班記錄,就以的敎學現場為主要內容,因為教學就是我的文化實踐。上午,文化社會學,走動教室,要在多點場域,分享學生各自文化實踐的個案分析。首先,在教室裡,交換生豔玲從司馬庫斯的分工共享制度,反思資本主義如何影響雲南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的文化主體。從肯定他者,豔玲也看見自己,回到她做為一位壯族的知識份子,自身離家與返鄉的困境和文化適應問題。雖然,她相當認同並感動她在台期間所看所聞,尤其是司馬庫斯的分配正義、共享社會、醫療教育支援的體制和台灣原住民族族語的使用。她曾為了「去口音」,努力大聲唸書矯正,模仿學習城裡人說話的語調,希望把自己融入環境,但回鄉後,又要面臨族人不同的眼光與陶侃,她的文化離散處境,和台灣許多的部落知青,其實是共通的。多元文化的落實,我們海峽兩岸,真的都有長長的路要走。

從教室出走,我們來到校園車棚的「單車合作社」。這裡幾乎都是二手貨,再生資源,卻是騎士阿彬和星翰的「快樂天堂」。阿彬談hacker和maker的校園單車修復,動手做文化。這個拋下單身店長不幹,回來讀東華自資所,強大的學習動機本身就已經是自我的文化實踐了。他從校園的「單車墳場」現象,發起「單車告別式」,希望畢業生留下的單車,可以有更大的效能,而不是「葬身」在一堆堆的廢單車,成了無用的廢鐡。

上學期因緣際會在顧瑜君老師的邀請下,我這個愛單車生活的人,從點子發想討論,最後成了「動手動腳-東華單身騎士」的計畫主持人,和阿彬和星翰一起倡議

1 騎士的單車素養
2 推行修復式經濟,讓單車消費更具環保和永續的消費倫理
3 建立勞動的價值和動手做的實務經驗
4 形塑腳踏車慢活的生活美學
5 落實慢遊的節能移動實踐
6 強化惜物惜情的減廢綠色經濟
7 以單車連結東華人,圓輪傳情,擴展校園腳踏車文化到工作場域

阿彬和星翰每周二、四晚上,傳授技藝和想法,和大學生騎士動手修單車,動腳騎單車,也請來阿桂演講從單車熱,反思台灣單車風潮的興起。「單車合做社」要從個人的理念和熱情,推集體友善環境的消費實踐和校園修復的教育價值。我很驕傲的想了一付對聯:大學小革命,東華新騎跡。橫批:動手動腳。各位看官,如何?

接著星翰,繼續帶我們從合做社往東華小米園前進。Walkabout classroom的做法,是我從英國夏日走動(walkabout )的劇團表演方式學來的理念。蘭大的Williamson 公園,七月到八月和劍橋、牛津大學莎翁戲劇的表演,運用英國夏日長長的日光,採用這種活動的場景,讓觀眾跟著演員,一幕幕的在公園或學院裡走動融入劇情。每回拿著一杯酒,披著大圍巾(英國的仲夏之夜,對我這個在台灣長大的人,還是會冷的發抖啊!),看戲劇表演,就會想到以前大學每年的英劇比賽傳統和在台中教英文看學生演戲的日子!

我們邊走邊談星翰的生命史和食物經驗。從食物只是食物,到食物是環境教育的實踐,這個台大機械的高材生,因為大學的一場農運參與,開始關心食物的土地正義和餐桌上的飲食教育。他在學校彎腰生活節賣菜,到土溝去建構稻田上的博物館,來到壽豐到菜園去打工換菜,現在也開始自己動手做菜,體驗另一種「做東西」的成就感。這個也喜歡音樂打鼓的研究生,還在找自己論文的方向。我們站在小米園裡,聽星翰和食物的「情愛故事」,的確適時適景。「換菜」是星翰的飲食革命,文化實踐。他說:「用自己做的車籃,改變了他日常生活騎車的習慣。」因為有了車籃可以戴菜、戴重書,他到菜圃農地,東華圖書館,依然可以騎單車,而不用屈就騎摩托車,增加空氣的排碳量。我想,星翰,找到他的生命田野了。

最後,克緯的小米園集體的文化實踐。從申請學校用地,到集結群力,以布農學生會為起點,到現在的跨系/院/校的東華小米園,克緯邊做邊學,不斷形塑民族教育多元的可能。這樣的土地運動,是社會運動,也是大學小革命。至少,我們在校園裡「種小米」、「殺豬」、「放火」,合情合理,一點也不違法。這是東華的新例和另類的原民地景。克緯和小米農人,把學校部落化,現在又結合「原住民物質文化」課程,募款蓋「小米集力所」,這是土地的民族教育和文化實踐。身為指導老師,又是團隊的合作伙伴,一路陪伴,協同走來,克緯的熱淚盈眶的敘事分享,讓我也一起噴淚,明白他流淚的痛點和內心的重擔。我們師徒起身上路,彼此的扶持和相挺,這場不上街頭的校園寧靜革命,要開花,還是得勞心勞力,披荊斬棘,放下一切,勇往直前。謝謝了不起的「學生」,成就「老師」和眾多集體的夢想。這個溫潤的布農人,一直是我心中,勇敢的追夢的獵人。老師老早就以你為榮!也希望這個FATS 的CEO和小米總監,沒丟農人的臉。

那授課教師實踐了什麼?FATS的成立,可是說是我來東華原民院教書的文化實踐。2011教「飲食與族群」這門課,讓我興起結合自身觀光和飲食兩大興趣和研究專業,和當時修課的研究生和旁聽的景秀從課程臉書的訊息交換,到2012年三月成立東華「地下組織」FATS:Food and Tourism Studies 飲食與觀光研究中心,我們希望集結熱情與熱力,以文化為力道,發展族群特色與區域研究,掌握飲食和觀光研究脈動,強化拹力合作及草根在地力量的價值,建立文化主體性,發揚多元文化。從協同敎學與「做中學」中,達成學生、教授間與部落社區共同學習之成效,培養學生綠色食育概念、落實觀光即教育,使其具備願景領導所需之各種管理與研究能力的視野、創意與執行力,促進花東經濟發展,以及營造花蓮生活美學。

2012年二月,大學部的「觀光與展演」,我用FATS的理念來設計課程,帶領修課的同學和FATS主力戰將生元、平湘、克緯和名恒,完成策展第一屆FATS巿集的可能。在同時也召喚了畢業指導生和師大歐文所修我課的學生,還有校內及國內外的學術朋友,擴大FATS的成員,讓在地和全球接軌。FATS的理念目標,在辦一系列相關演講、校內教師同仁「食書補腦」讀書會,及六月一日舉行第一屆FATS巿集「農藝巿集原遊會:花東生活美學展演在東華」的活動後,有更清楚的定位與核心價值。FATS理念:支持小農、土地正義、責任旅行、 永續環境、健康生活、綠色消費、用心飲食和部落美學。我們要結合課程、社區參與和田野工作,掌握花東在地及社會的脈動,做為文化實踐的力道。

下午,原住民物質文化課程,由助教克緯和手市總召雅喬帶學生討論1/5的流程和分工的確認。之後,他們也會來工地,加入「小米集力所」的築屋公成小組,一起做工。今天海報和邀請卡都印好了。我們沒有足夠經費,只能印兩張A3再拼起來。看學校飄著一排排的活動旗海,只要一支旗子,大概就夠我們印活動需要的海報經費吧!分配正義!哎!呀!啊!

美美有活力的學生陸陸續續來到集力所工地,介紹阿公和邱叔給大家,也一起拍照留影,我希望記錄下來的是客家阿公「交工」的精神,這和原住民換工共勞的理念,完全一致。更希望年輕世代,看見工藝的美學和勞動工人的價值。學生放下包包,分工進行。搬石頭,拌水泥,扛石板,貼海報,工作一樣不能少。我更期待從勞動中,點燃學生熱情,一起「頭入」。此時,天空開始飄著細雨。不畏風雨,人多,真的好辦事。海報張貼好了,石板也扛來了。期待1/5手巿,這些新FATS團隊們的創意展演。

站在集力所的屋頂下,想到在FATS、小米園和單車合做社,三位一體,又各有主體的生命田野,協力合作,一起在東華校園慢慢展開溫柔又美麗的小革命,我浪漫的相信,我們在打造夢想,創造奇蹟。下課了,學生散去。築屋組主動全都留下來,繼續做工。天漸漸暗了,收工,一起吃飯去。有責任感的阿公,即使人累了,手痛了,放心不下我們,原本說明天不來的,吃飯時,又打電話來,明天和兒子主動要來上工,這樣負責任的精神和嚴謹的做事態度,真正是「老師傅」即將失傳的精神!希望小米力和學生們在嬉遊工作的氛圍下,能看到阿公勞動價值的可貴與意義!

騎紅龍回家,細雨仍飄飄,我的心暖又暖。好個生命文化實踐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