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12/04 良食公社校園/社區共食會【客家飲食文化:到南華請阿公阿嬤學做客家菜】活動紀實


  經過上次春日共食的經驗,這次,Joyce老師帶著我們再次走進社區,走入有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南華社區,與上屆FATS Working Holiday蓋房技師-邱阿公再續前緣,也跟初英山協會的寶珠姊再次合作,這次,邀請社區的阿姨們指導製作客家美食-紅龜粿。

  依循古法,從搓粉、揉粿、包餡、塑形,一步步完成紅龜粿,完完整整的學習如何製作這項慶典美食,更期待與長輩的互動能讓學生從這些文化寶庫中挖掘更多的知識與技藝。


  
  南華社區主要由客家、閔南族群組成,是個質樸的農村社區,而今天的教學就是要學習當地十分重要的客家慶典美食─紅龜粿的製作方法,由社區的阿姨伯母們來帶領我們完成,到達南華後,社區的重要推手─寶珠姐,向我們介紹今天的老師─四位社區的廚房好手,接著便分組進行,因為前置磨米漿、壓出水的工作十分耗時,礙於時間有限,社區媽媽們已先完成前半部的工作,而我們延續接下來的工作,壓乾水的粿粉團結成一塊。




   首先要搓成粉,於是每組同學圍著長桌肩並著肩,每雙手不停的搓開粉團,完成後,老師們放入粿婆(水煮後的粿團),這個東西很重要,因為它是讓粉變成粿的關鍵,然後同學們開始以掌心的的力量推粿,慢慢的將粉凝聚成粿,接著,社區媽媽熟練的示範如何將紅豆餡包入,並放入粿模中塑形,完成漂亮的紅龜粿,並放在水煮後的麵包樹葉上,準備蒸煮,這時我們才知道麵包樹葉的妙用與老祖宗的智慧,相較於現代的紙膜,麵包樹葉環保多了,還有獨特的清香。



  過程中,初次製粿的同學抓不準粿皮的量,做出來的紅龜粿大小不一,但大家開心的說,這就是「客製化」啊!每個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當同學們包完紅龜粿後,便開始和社區居民聊天,邱阿公看到我們的成品後比出了大大的讚,更告訴我們蒸紅龜粿時的小撇步,將蒸籠蓋子掀開讓紅龜粿接受冷空氣有助於維持漂亮的形狀並使口感更Q更好吃。


在等待紅龜粿蒸熟的時候,社區大廚阿鯛嬸加碼教導我們客家米粉的做法,在高手的指導下,同學依序在油鍋中加入豬肉、香菇、蝦米與蒜末拌炒,每種料拌炒時都有不同的香味飄出,而全部拌炒後的香味更是絕妙,口水都樣流出來了,感謝阿鯛嬸不藏私的指導,讓我們享受美食之餘還能學到如何製作。


除了紅龜粿的製作學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就是寶珠姐的經驗分享,寶珠姐在南華經營多年,起初從田野調查歷史開始,讓她認識了南華豐富而美麗的文化,但農村面臨的許多問題,讓這些珍貴的文化慢慢消失,於是她開始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希望能牽起長輩與後輩的手,將這些文化代代相傳,同時她也分享了很多她對於農村再生的想法,讓我們看見她讀到的見解,對於南華的愛與凝聚整個社區的情感,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才能學到如何製做紅龜粿以及客家米粉。



希望同學們在這次的學習中能從學習製做紅龜粿,認識客家文化,並從寶珠姐的分享中,關心更多台灣本土的議題,甚至願意投入其中,發揮所長、實現自我並回饋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